清晨,天還沒有放亮,山東省泗水縣圣水峪鎮(zhèn)工作人員、南仲都村原大學生村官鮑清華就已經(jīng)騎車下了村。盡管已經(jīng)離開了南仲都村,但她仍然隔三差五要往村里跑,或是幫村民跑跑腿處理一些事務,或是幫助村里的扶貧、旅游等項目報送一下材料。日前,記者跟著鮑清華回村走訪貧困戶,她邊走邊說,只要能讓父老鄉(xiāng)親的生活一天天變好,她起早貪黑忙一點算不了什么。
站在村里的花溪木橋上,鮑清華指著一片片如畫的風景告訴記者,“這里曾經(jīng)是一片坑塘,那邊以前是片河溝……”在她的介紹下,記者了解到,南仲都村土地貧瘠,村民的收入過去很低。說起2015年8月自己剛到任的情景,鮑清華有些不好意思,“去鎮(zhèn)政府報到,看到那些辦公室都是平房,還擺了一排燒水取暖的爐子,我當時有點‘蒙圈’,想過農(nóng)村條件會不好,但沒想到會這么差!”
村里的條件就更差了,南仲都村沒有一處可供村民休閑鍛煉的廣場,村民的房子多數(shù)很破,“有的人家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床,有的房子抬頭就能看到天……”鮑清華感到很震撼,那是她第一次離“貧困”這么近,也是第一次強烈地渴望幫助這個村子脫貧。
走在南仲都村的水泥路上,鮑清華說有種回家的感覺。迎面而來的村民見到她,都會熱情地打招呼,有的還拉著她的手,邀請她去家里坐坐。鮑清華也是一路“叔伯”“嬸子”“大爺”地叫著。村民張大爺告訴記者,別看鮑清華是大學生,她放得下身段,沒有架子,他們都把她當成了村里人。
然而,鮑清華卻告訴記者,得到老鄉(xiāng)們的認可,其實并不容易。剛到村那年,村民們對她很排斥。于是,她主動下到田間地頭,和農(nóng)戶一塊勞動,去鎮(zhèn)上時幫鄉(xiāng)親們跑腿,時間長了,開始有人叫她“閨女”,念叨“咱小鮑”,慢慢地,才成了村里人。
穿過充滿著鄉(xiāng)村氣息的文化廣場和整潔的街道,記者跟隨鮑清華來到了南仲都村的村委大院,偌大的一間會議室里,墻角的一張辦公桌和一臺電腦就是鮑清華工作了兩年的地方。
“上級黨委的關(guān)懷和政策都有了,我們就缺這么一個有文化有干勁又有能力的小青年。清華從不嫌我們條件差,200多畝地、五六十個大棚的農(nóng)戶信息,都是她一個人下地去搜集來的?!蹦杲?0歲的村書記姚洪告訴記者,鮑清華是村里唯一一個精通電腦的人,申報各種扶貧、旅游開發(fā)項目都需要做大量的實地調(diào)研和文字材料,鮑清華都“承包”了,每個項目的策劃書都做得有模有樣。
得益于各種扶貧旅游開發(fā)項目的落地,現(xiàn)在村里進大棚干活的貧困戶平均每人每天能收入60元,一年下來可以賺到6000元左右。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參與分紅,一年也分到2000多元。村里還搞起了光伏發(fā)電項目,這一塊,又可以為每戶年增收4000元左右。
在村部短暫停留后,鮑清華又來到貧困戶高梅英的家中走訪。和往常一樣,鮑清華詢問了高梅英的身體狀況。高梅英久病纏身,兒子和丈夫都已離世,鮑清華到村后,給了她很大幫助。“幫我申請了低保,看病吃藥有減免,躺在床上,每年還能分紅六七千?!备呙酚⒀劬τ行駶?,她從沒想到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。據(jù)了解,南仲都村有43戶貧困戶,每戶的基本情況、致貧原因、脫貧措施、脫貧時限,鮑清華都熟記在心,并為他們分別制作了脫貧方案。
另一位貧困戶姚運代2015年貸款建起草莓大棚,沒想到,一場大雪壓塌了大棚。鮑清華得知情況后不顧雪后路難走,多次跑到鎮(zhèn)里、縣里相關(guān)部門想辦法,幫助姚運代重建了大棚。如今,姚運代一年能有四五萬元種植收入,日子慢慢也好了起來?!斑@么好的閨女,我們真舍不得放她走,還想看著她從村里出嫁呢!”姚運代說。
2017年7月,鮑清華結(jié)束村官任期,轉(zhuǎn)崗來到鎮(zhèn)政府工作。不過,她始終想著村里。“只要村民需要我,我就會跑去為他們服務?!滨U清華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