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,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新農村建設作出的一項戰(zhàn)略性決策,既是輸送培養(yǎng)農村和城市基層建設帶頭人的“強基工程”,也是培養(yǎng)造就有基層工作經驗、對人民群眾有感情的高素質領導干部的“育苗工程”。近年來,遼寧省錦州市將大學生村官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力量,納入全市人才培養(yǎng)計劃當中,不斷完善制度、強化管理、創(chuàng)新載體,通過健全“三項機制”,樹立“三項意識”,對內強抓管理,對外樹好形象。
健全考核管理機制,在履職盡責中樹立擔當意識。
一是制定錦州市大學生村官管理辦法。系統(tǒng)總結村官工作開展起來的經驗,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,對大學生村官崗位職責、教育培養(yǎng)、日常管理、保障措施、組織領導等方面進一步做出詳盡規(guī)范,確保大學生村官“下得去”、“待得住”、“干得好”、“流得動”。
二是構架“3+1”導師幫帶模式。嚴格落實幫帶機制,縣(市、區(qū))組工干部擔任“理論導師”,提高大學生村官的黨性修養(yǎng)和理論水平;鄉(xiāng)街黨委副書記充當“思想導師”,主動與村官溝通,及時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、思想動態(tài);村干部作為“實踐導師”,帶其參與村級事務,盡快融入農村工作。
三是建立大學生村官自治體系。全面了解每名村官的性格、特長,選拔責任心強、工作能力突出的村官負責人組建錦州市大學生村官班委會,形成大學生村官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務、自我監(jiān)督的自治體系,班委會成員定期例會,策劃實施各項工作。
健全教育培養(yǎng)機制,在實干篤行中提升為民意識。
一是加強培訓“增本領”。針對大學生村官基層工作經驗不足的實際,市縣兩級采取多種途徑加強教育培訓,著力提升村官綜合素質。通過入職伊始軍營部隊崗前培訓“樹規(guī)矩”,聘期過半市委黨?;貭t培訓“補營養(yǎng)”,轉崗在即應往屆村官座談“充能量”,不定期組織參加“錦州大講堂”、“錦州市大學生村官講壇”等活動,拓寬他們的視野,增強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意識。
二是搭建平臺“壓擔子”。通過壓擔子、交任務,提供鍛煉平臺。市人才辦在了解到市內村官吳天昱主動申請到農村工作后,根據村官本人專業(yè)特點,將其分到有種養(yǎng)殖基層的貧困村。一年來,吳天昱同村干部流轉土地308畝,建成高標準花卉大棚224棟,苦口婆心推介農戶參與大棚花卉種植,奔走于北京、沈陽、大連等城市跑銷路,在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,七里河村由貧困村翻身為農民人均純收入1.5萬元的富裕村。同時,市人才辦安排村官到信訪、維穩(wěn)、精準扶貧等崗位鍛煉,讓村官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更多的工作經驗。
三是創(chuàng)新載體“促感情”。成立錦州市大學生村官志愿者服務隊,組織開展了“展村官風采,送暖意春聯(lián)”活動,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寫春聯(lián)、猜燈謎,走訪老黨員、貧困戶,包餃子、送祝福;到市光榮院、福利院、盲聾啞學校為社會弱勢群體開展慰問演出,在愛心傳遞中,凝聚民心、貢獻力量;組織開展了以“揮灑青春汗水,共建美麗家園”為主題的“大學生村官當一日環(huán)衛(wèi)工”體驗活動,培養(yǎng)大學生村官吃苦耐勞的優(yōu)良作風,增強為民服務的工作熱情。
健全宣傳樹優(yōu)機制,在弘揚正氣中激發(fā)服務意識。
一是借助媒體,提升村官關注度。在注重大學生村官文字材料書寫能力日常培養(yǎng)的同時,鼓勵倡導他們向報刊媒體投稿,凌海市黃土坎村書記助理劉子龍《老房東的小賬本》在人民日報登載,凌河區(qū)陶瓷社區(qū)書記助理趙藝林《錦州抗旱一線大學生村官們的“苦辣酸甜”》發(fā)表在大學生村官報,北鎮(zhèn)市燒鍋村書記助理郭飛飛編寫的“展村官風采,送暖意春聯(lián)”活動信息被遼寧日報采用。
二是自身宣傳,弘揚我市正能量。建立大學生村官編輯部,由村官負責錦州市大學生村官網、微信公眾平臺的每日更新發(fā)布和日常維護管理,在報道村容民情、載體活動、心得感悟和村官政策之外,解析我市人文歷史,宣揚我市先進人物。曾采訪報道了向我開炮“王成”的原型抗美援朝老戰(zhàn)士蔣慶泉、消防特級英雄崔景峰、特殊教育學校優(yōu)秀教師杜丹等社會先進典型,弘揚了我市社會正能量。
三是典型樹立,提升示范引領作用。在日常管理培養(yǎng)的同時,加大力度選樹先進典型,在村官內部營造了良好的幫帶促進氛圍。義縣談家溝村主任助理金建超,懂經濟、善管理,在人才辦的支持下,以文化帶動本村經濟發(fā)展,設計裝飾錫伯族展覽館,修飾村文化廣場,規(guī)劃設計談家溝民族特色旅游產業(yè),切實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,得到當地村民和廣大村官的普遍認可。通過廣泛宣傳大學生村官的積極作用,挖掘和宣傳他們在基層工作中的先進事跡,全面引導其發(fā)揮自身價值,使社會更多群體了解、支持大學生村官工作,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村官為新農村建設和社區(qū)創(chuàng)新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