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在農村采訪發(fā)現(xiàn),一些地方盼星星盼月亮,就盼大學生到村里,可是大學生村官來了又走,少有安心留下來的。一些大學生村官坦言,“看不見出路”“干不出名堂”是他們選擇離開農村的重要原因。這個問題需要引起足夠重視。
2008年10月,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選聘高校畢業(yè)生到村任職的決策,提出“引導高校畢業(yè)生到村任職,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”。 10多年來,一批批大學生走向希望的田野,為農村發(fā)展注入了新鮮血液。至2016年底,在崗大學生村官超過10萬人,涌現(xiàn)了許多扎根農村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大學生村官典型。但現(xiàn)實中,一些大學生村官也面臨融入難、干事難、創(chuàng)業(yè)難等問題,覺得“沒用武之地”“沒啥成就感”“看不到未來”。
一部分大學生村官“看不到未來”與職責定位模糊有關。大學生村官屬于“村級組織特設崗位”,這個崗位承擔什么責任、如何發(fā)揮作用,鎮(zhèn)村兩級組織拿不準,大學生村官自己也搞不清。不少大學生村官在村里沒有具體分工,僅以助理身份協(xié)助村“兩委”干部做日常工作,如材料撰寫、數(shù)據統(tǒng)計、跑腿開會等事務性工作,還有許多人被抽調到上級部門去幫忙。有的大學生村官在村任職很長時間,真正接觸農村核心工作不多,更談不上帶領群眾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,給村里帶來多大變化。
一部分大學生村官沒有從大學生向村官轉變,是“看不到未來”的重要因素。許多大學生村官身在“當村官”、心在“跳農門”,只是把農村任職當作“中轉站”,大多數(shù)時間和精力都在復習備考,一有機會就報考公務員或事業(yè)編。這當然無可厚非,也是大學生村官的重要出路。但留村任職的比例太低,難以實現(xiàn)培養(yǎng)一大批新農村建設骨干力量的政策目標。
讓大學生村官“看得見未來”,離不開制度設計的日臻完善。從政策層面看,中央有關部門制定下發(fā)了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完善了相關配套政策,對大學生村官的選聘、管理、培訓、考核、選拔、流動等均作出明確規(guī)定,逐步建立了“下得去、待得住、干得好、流得動”的長效工作機制。著眼未來,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,進一步完善科學培養(yǎng)機制和支持保障力度,讓更多大學生村官不再一門心思“跳農門”,而是心甘情愿扎根基層干一番事業(yè)。
讓大學生村官“看得見未來”,關鍵在自身,要沉下心來努力奮斗。正如有人說,你的心在哪里,你的未來就在哪里。大學生到農村任職不是浪費青春,不是大材小用,而是鍛煉成長的一個重要渠道。大學生村官既要身在農村,更要心入農村,找準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的結合點,打通書本知識與農村實踐的連接點,構筑扎根土壤與播種夢想的支撐點。奮斗的青春最美麗,希望的田野最廣闊,期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熱愛農村、扎根基層、真抓實干,譜寫不負時代的青春之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