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開展“農超對接”已經有多年,這本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,然而近年來卻遭到農民和超市的冷遇。哈市相關管理部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,力求縮短“菜園子”和“菜籃子”的距離,降低流通費用。但治標難治本,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。
難度太大,無奈另尋他路
在哈市呼蘭區(qū)富強村的蔬菜塑料大棚里,富強晨光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的負責人王喜光正在和社員一起采摘番茄?!艾F在合作社已經闖出了自己的品牌,銷售途徑也更廣了,一點兒也不愁賣。”王喜光一邊熟練地采摘番茄裝籃,一邊說,“合作社現在可以將產品銷往農貿市場,或將蔬菜制成禮品包裝,走高端精品路線銷售等多種銷售途徑?!?/p>
話語間,他對“農超對接”的銷售方式只字未提。此前,王喜光一直是“農超對接”的忠實擁躉者,非常希望合作社的蔬菜產品能通過超市走出一條品牌之路,提高銷量。當被問及“農超對接”目前如何時,王喜光停下手中的活兒,遲疑了一下說:“‘農超對接’難度太大,我們今年沒有和任何一家超市進行洽談,現在銷路不愁,品牌也已經叫響,今后也不打算再走‘農超對接’這條路?!?/p>
高門檻,擋住農民“入超”路
多家曾寄希望于“農超對接”的合作社,現在紛紛敬而遠之。一位合作社負責人道出原委:“雖然超市和合作社之間實行提前預報蔬菜價格,但價格的最終制定權還是掌握在超市手中;進超市特別是大型連鎖超市的門檻費高,資金回籠期長;另外,進入超市的蔬菜所產生的損耗都要合作社自己承擔,這些都增加了農戶的負擔。”
2008年合作社成立之初,王喜光經過努力,成功與一家本地超市簽約,2009年開始與一些國際大型連鎖超市進行洽談,但他們發(fā)現“入超”的門檻極高,條件苛刻,利潤也低,只好無奈放棄了與超市的合作。
一家規(guī)模較小的合作社負責人說:“如果超市需要10樣蔬菜,而我們的地里只有兩樣菜,那剩下的8樣菜,只能從批發(fā)市場配貨,但是價格肯定高,這就失去了‘農超對接’的意義;另外地產菜有季節(jié)性,不能終年供應,根本無法滿足超市需要?!?/p>
缺少政策支持,農超雙方難主動
不只是合作社對“農超對接”不積極,超市也不十分情愿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負責人說:“我們把它作為一項配合政府的‘公益活動’,利潤少點但只要不賠本就行?!?/p>
哈爾濱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:“今年我們還沒組織對接會,只是去年‘哈洽會’期間,曾舉辦過一次‘農超對接’,當時有30余家農民合作社與超市對接,但不知道雙方今年是否仍在合作。”對于“農超對接”農民合作社態(tài)度由“熱”變“冷”,該負責人表示,目前哈市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,所以雙方都很難拿出熱情去對接。
有專家表示,“農超對接”存在的不平等對話問題,必須通過合作社的發(fā)展壯大、更多農民加入合作社來解決。他認為,當合作社成為一支主導力量,會有效地改變農民單打獨斗、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的現狀,這將帶來農產品銷售模式的根本性變化。
與此同時,“農超對接”已經不再是合作社的“入市”首選,一些規(guī)模較大的合作社已經開始“多腿”闖市場,在有關部門資金的扶持下,在市區(qū)里開起了蔬菜直銷店,不僅價格低于市場價,更能讓市民在第一時間吃到新鮮、安全的本地菜;此外,一些合作社還積極參加農博會、哈洽會等各類展會,以展會為平臺展示自己的產品,讓更多市民和企業(yè)了解,叫響知名度,拓寬銷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