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爺姓梁。梁是甘肅崇信縣的大姓,位于縣城西郊的錦屏鎮(zhèn)平頭溝村,許多人姓梁。
牛爺的名號一時響亮,就連省里都來過人上門拜訪牛爺。這名號顧名思義,自然與牛有關。耄耋之年的人,養(yǎng)了十二頭牛,前不久剛賣了兩頭牛犢,收入兩萬多元。收牛人慕名來找牛爺,一眼就瞅上了窯洞門前那兩頭曬著太陽、毛發(fā)閃亮的牛犢。牛爺看他盯著牛犢的眼神,心里一緊一緊的。對方連著伸了三遍手指頭,牛爺搖了三遍頭。收牛人勾著頭,思謀了半天,仰臉咬緊嘴唇,最后一次伸出了指頭,一副豁出命的表情。牛爺望著那指頭也是半天,最終緊閉眼皮,狠狠點了一下頭,也是一副豁出命去的架勢。
收牛人甩下兩摞子百元鈔票,牽著牛吹著口哨出了平頭溝。牛爺沒有顧上數那兩摞錢,攆到村口,望著兩頭牛犢撲踏撲踏地遠去,牛爺的眼窩里濕濕的。往回走的路上,牛爺的嘴里不停地念叨:還是個牛娃呢,還是個牛娃呢!當初鎮(zhèn)上給他投放基礎母牛,就是讓他培育肉牛,發(fā)展平涼紅牛產業(yè)的。牛出欄上市,就是為了賣錢致富的。理兒是這個理兒,可是牛爺心上就是過不去這道坎兒。
牛爺愛在廣播匣子里聽戲,可是這段時間他明顯聽得少了,原因是從前悠閑安靜的日子突然被打破了。去年有個作家來平頭溝轉了一圈,在他家里坐了坐。牛爺原來以為這人是看上了他的長煙鍋,那天他把煙鍋要過去拿在手里,翻來覆去地看,半天不放下。后來他又以為是看上了他的牛,他不停地問牛說??磁?,問得仔細看得也仔細,一看就是個懂家子,他的手里肯定攥著好買家。等到作家的文章登上了報紙的時候,牛爺才知道,原來人家是看上了他的故事。
文章是做出來了,惹得來訪的人踏破了牛爺家的門檻。他和他的窯洞不斷地上報紙,上電視。人家說,是他發(fā)明了利用廢舊窯洞發(fā)展紅牛產業(yè)的新法子,全縣好多鄉(xiāng)鎮(zhèn)都來取經,紛紛效仿,改造廢棄窯洞八百多孔,現(xiàn)在全縣窯洞養(yǎng)牛已經有三千多頭了。牛爺想,窯洞以前不也養(yǎng)牛嗎?別人說,人和牛一起住窯洞那是幾百年前的事。平頭溝搞新農村建設,人不都搬出了窯洞?牛爺想想也是,他在窯洞門口修了磚瓦房,人住房里了,把牛又遷回了窯里。牛住進來把蹄子踩進松軟的黃土里,他看牛舒坦,牛也看他舒坦。
牛爺的兒子跟著平頭溝的后生一窩蜂外出打工了,兩個孫子也在外面。近幾年,孫子們回來得越來越勤。牛爺倒也沒什么要孫子們操心的。跟同齡人相比,牛爺身子骨硬朗得很,眼不花耳不聾,背也不駝,說話中氣十足,有條有理。每天早上5點起來給牛添草,清理圈舍。伺候完牛,他就在那里編筐子、背簍、擔籠。他年輕時當過木匠,老功夫還在呢,三四天他就能編一個,編了自己用,也賣給別的養(yǎng)牛戶。
八十歲的牛爺,還有一身的力氣和本領。牛爺說,除了養(yǎng)牛有補貼,村里還給他們這些高齡老人每月都發(fā)錢呢,有點閑錢,也沒啥干的,還是養(yǎng)牛唄。牛爺就是牛爺,去年養(yǎng)牛掙了四萬,今年大半年已經掙兩萬了。牛爺愛牛,養(yǎng)牛又很有一套,久而久之,村里人就叫他牛爺。親切又貼切。
不久,那位作家又來了,這次還帶了好幾個人,還和他一一合影留念。牛爺怡然自得,談笑風生。大伙兒忽然看到了牛爺長煙鍋下面原來還吊著一個荷包煙袋,上面還繡著花呢,一朵好看的牽?;?,剛剛綻放,仿佛能聞見清香。大家一時來了興趣,紛紛上前,把那荷包煙袋捏在手里把玩。有人好奇,發(fā)問,這是誰繡的呀?
牛爺亮堂的眼眸里忽然暗了一下,他吸了一口煙說,老伴么,走了十年咧。原來,牛爺心里有一個溫柔的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