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赫男(右)在村民家中走訪。(東園村村委會供圖)
“陳大爺,前段時間給您申請的低保辦下來了,低保證和領低保補助金的銀行卡也給您帶來了……”我一邊說,一邊熟練地抖了抖浮土,把新剝下皮的玉米扔進竹筐。
“你們總是想著我,有啥政策都主動聯(lián)系我,真像是自家人一樣??!”74歲的陳大爺聽到低保申請成功,將剛剝好的玉米放到竹筐里,用手背拭了拭眼眶。
來村一年,像這樣蹲在院墻下幫村里的大爺大娘干干農(nóng)活,并和他們“嘮嗑”聊聊政策、說說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。
去年7月,我背著行囊來到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(zhèn)東園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。一個雨天,村民老劉氣喘吁吁地跑進村部:“王大爺受傷了,你們快去看看吧!”原來,由于雨天路滑,路面坑洼,73歲的村民王大爺外出不慎跌倒,把腳扭傷了。這樣的事并非首次發(fā)生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村“兩委”決定整修路面,用兩個月時間解決了村民出行不便的問題。事情雖然過去了,可那天王大爺4歲的小孫子眼含淚光的情景,卻總是在我眼前揮之不去。
怎樣才能更好地為村民排憂解難呢?我請教村書記李有濤?!靶±?,你剛剛走出校門,心中有群眾,這是頂好的。村里事務繁雜,群眾訴求多樣,你需謹記一條: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,把事兒端端地辦到老百姓心坎上?!崩顣浾Z重心長地對我說。
那一刻,我告訴自己,要切切實實把村民的一件件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,扎扎實實辦好。
東園村有6個村民小組,全村300多戶人家,一條老街從村中穿過。我的首要功課是“走起來”,請李書記帶我挨家挨戶轉轉。李書記走在前,我跟在他身后,見人立即微微鞠躬,拘謹?shù)亟小安薄鞍⒁獭保麄兎Q我“李同志”“李干部”。后來,慢慢熟絡起來,再去村民家,我輕車熟路地敲起門喊“王叔”“張嬸”,他們叫我“小李”“赫男”。再后來,只要看到我走在村里,鄉(xiāng)親們總是熱情地招呼我,“小李,進屋坐!”不知不覺,腳步走過之處,一幅和暖的東園村居圖在我腦中漸漸繪成。
但是,想要辦好小事,僅用腳步丈量民情還不夠。
東園全村860余人,不是每個人遇到難事都掛在嘴上,一定要想方設法把群眾所需辦在前、辦到位。我想起自己在學校做復雜問題研究時的做法——讓“數(shù)據(jù)跑腿”,預先研判、主動作為。為此,我和李書記商量建起了村民信息庫。從村民個人信息到關系人信息,從基本信息到住房、醫(yī)療等補充信息,通過數(shù)據(jù)入庫、電腦聯(lián)網(wǎng),實現(xiàn)綜合評估、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,最終匹配政策、鏈接資源,實現(xiàn)快速定位困難群眾,預先解決群眾問題,靶向提供“私人定制”方案。
來村一年,我實現(xiàn)從熟悉東園人到服務東園人,再到成為東園人的轉變。接下來,我會繼續(xù)發(fā)揮能動性和創(chuàng)造力,為賀蘭山下的村民送去更多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