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,洗卻了一天的塵囂。在村部小廣場的霓虹燈下,十幾位穿著入時的鄉(xiāng)村婦女正伴著悠揚的旋律翩然起舞。駐足窗前,清風徐來,思緒也隨之飄遠……
“點燈不用油”是祖輩幾代人的夢想。家里至今保存著外婆的一盞煤油燈。她年輕時,每天清晨點燃這盞燈生火做飯,當土灶里亮起忽閃忽閃的火光后,就馬上熄滅,生怕多燃一會兒;到了夜晚,她就在這縷暗淡的燈光中為家人一針針地補衣裳、納鞋底。外婆說,那時村子的夜晚,就是一個“黑”字,全村都黑魆魆,沒有任何光亮。
大概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,開始出現手電筒。村里的老支書告訴我,他當民兵營長時,村里特地給他配了一個手電,他興沖沖地跑到修理店改裝成“三節(jié)頭”,再用毛線編了個把套。到晚上就斜插著“三節(jié)頭”在村里巡邏,每當這時,身后總不免招來一大群耍鬧的小孩。
農村里普遍使用電燈,還是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。但村里大多是利用小水電站或柴油機發(fā)電,馬力小,電力不足,供電照明很不穩(wěn)定。于是,農戶們用電實行“包燈制”,一般是一戶一燈,而且只能使用小于15W的燈泡。當時父親是上山下鄉(xiāng)的知識青年,被農戶們推薦為“管電組長”,負責在晚上10點時統(tǒng)一拉閘關燈。關燈時,往往會提前三五分鐘,用斷續(xù)熄燈的方式預先告知,讓村民們提前做好準備。偷電者將會受到罰款或撤燈等懲罰。
……
光陰荏苒,如今的農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白熾燈、熒光燈、節(jié)能燈、LED燈等等各式各樣的燈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。每當夜幕降臨,村里的霓虹燈、彩燈、路燈爭相閃耀,各戶也是燈火輝煌。村民們或伏案看書,或品茗聊天,或下棋打牌,怡然自得,其樂融融。就在不久前,村里實施“黨建富民”工程——“路燈村村通”項目,在村道兩旁安裝了多盞節(jié)能路燈,新安裝的節(jié)能路燈會根據天色明暗自動開啟關閉,讓村里的老人們嘖嘖稱奇,不得不感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化。
燈,不僅裝飾了人們的生活,更折射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。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,我們必須緊跟黨的方針路線,運用所學知識,做好實用技術的播種者、政策落實的宣講者、服務發(fā)展的踐行者,帶領農民們走致富路,走光明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