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種油葵?”“不,是種秋葵?!薄扒锟巧叮俊薄耙环N綠色蔬菜,產量高,營養(yǎng)豐富,賣得上價,城里人挺喜歡吃”……
以上對話,發(fā)生在今年3月的一次村兩委會上。為了促進農民增收,壯大村集體經濟,村里決定調整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,試種一些經濟價值高、管理相對簡單的作物。因為此前對秋葵的生長條件、種植技術、市場前景有一定了解,認為適合在本地栽植,我在會上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幾十年來,村民習慣了種玉米、小麥、高粱等傳統(tǒng)作物,要讓他們接受一樣沒聽過、也沒見過的新事物,不容易。會上,村兩委提到最多的兩個問題是,秋葵好種嗎、能掙錢嗎?
這也是絕大多數村民的疑惑。為了打消大伙兒心中的疑慮,村兩委、駐村工作隊、包村干部一起想了不少辦法。比如,通過村務微信群,反復宣傳秋葵相關知識;聯合灤平縣職業(yè)技術教育中心,邀請山東壽光,以及本地的農業(yè)專家多次來村授課,現場傳授管理經驗;發(fā)動建檔立卡戶、一般農戶,流轉土地,同時雇傭他們參與秋葵的日常采摘管理。
經過近兩周的普及,終于有7戶村民表示想試種。1個多月后,他們拿到了經暖棚培育的秋葵幼苗。后來,這些分散在全村的個人試驗地,連同村中心的10畝秋葵示范園地,每天都有上百斤的穩(wěn)定產出。經過分揀、包裝,或在線上銷售,或直送縣城超市、酒店,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不出去的尷尬。
小小秋葵,能上縣城超市柜臺,甚至賣到全國各地,這或許是很多村民沒有想到的。產品正式上線那天,不僅僅是駐村干部、在村村民,一些長期在外地學習、工作的村里人,也主動在朋友圈轉發(fā),為推廣秋葵吶喊助威。這樣的熱乎勁兒,用村書記的話說,“很久沒見到了”。
秋葵種植讓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。7月份,村中心秋葵示范園地雇傭部分村民干活,工價是13元每小時,有多位村民干到80小時以上,增收1000多元。村民于長偉種了0.9畝秋葵,7月產出200多斤,按每斤3元收購,增收600多元。
但是,也有棘手的事需要解決。秋葵日產量逐漸升高,在500斤以上,新鮮秋葵必須清晨采摘,但有些村民對秋葵過敏,或者有風濕病不能干活,村里面臨采摘工短缺的情況。另外,有不少村民表示了明年想種秋葵的意向,還需要努力擴大銷售渠道?,F在,縣城超市、飯店、新發(fā)地批發(fā)市場、北京一些機關單位等線下銷售渠道,每天能幫村民賣掉200斤到250斤秋葵,線上每天在50斤到100斤左右。
一個大膽的提議,在村里刮起一陣“秋葵旋風”,這讓我深思,產業(yè)是發(fā)展的根基,產業(yè)興旺,鄉(xiāng)親們收入才能穩(wěn)定增長。越是貧困地區(qū),越需要通過產業(yè)項目來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。不過,找到適合本村發(fā)展、且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(yè),并非易事。是否符合自身定位、基礎設施能否配套、管理技術是否到位、倉儲物流如何保障、銷售渠道怎么打開等等,都是需要通盤考慮的。
實事求是地看,貧困村之所以長期落后,有底子薄、思想不夠開放、沒有合適的帶頭人等多種因素。而發(fā)展產業(yè),尤其是農業(yè)項目,除了會面臨缺乏資金、技術,產業(yè)鏈不完整等難題,還有可能會遇到極端天氣、大面積病蟲害等不可預見的風險。不少貧困地區(qū)不想發(fā)展,或者忽視農業(yè)項目,擔憂正基于此。
對口扶貧,為貧困地區(qū)產業(yè)發(fā)展難提供了有利條件。在這個過程中,來自社會的幫扶力量,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都非常重要,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產業(yè)起步的速度和高度。然而更關鍵的,還是看貧困地區(qū)的自我發(fā)展、自我造血能力。簡單說,就是政府、企業(yè)、幫扶單位幫你搭好了產業(yè)的架子,你愿不愿意把這門營生做下去。只有當包括脫貧主體在內的各方,在脫貧問題上真正成為思想共同體、發(fā)展共同體,村民才有可能真正融入產業(yè)鏈中,實現真脫貧、不返貧、有利盈。
記得剛開始栽秋葵苗時,有人還在為秋葵是油葵還是辣椒的變種而爭論;現在有來村的游客觀賞秋葵,從采摘方式、營養(yǎng)價值,再到烹調方法,村里人都會熱情地說上幾句。秋葵園地管理員老于,聽說秋葵冬天價格賣得高,幾次和村兩委提出了想嘗試冬季暖棚種植秋葵的想法。對秋葵的態(tài)度,由懷疑到接受,村民的思想轉變,令人欣喜。在村容村貌發(fā)生改變的同時,村民的生活狀態(tài)、工作態(tài)度也有了新的改觀,相信這才是貧困村擺脫貧困應有的精神氣質。